西部钻探成本管控既“抱西瓜”又“捡芝麻”
今年,西部钻探克拉玛依钻井公司在“事前算赢”上下功夫,加强关键环节、管理要点的把控,在成本管控上既“抱西瓜”也“捡芝麻”。截至4月22日,该公司已开钻114口井,完井86口,今年累计钻井进尺达33.61万米。
在“捡芝麻”,即节约变动成本方面,一线钻井队积累了很多从“车轮子”“油管子”“水管子”中省钱的妙招。以设备运输为例,今年2月底,公司70515钻井队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八区HW84403井进行搬家安装时,遇到了特殊状况——由于井场布局限制,首次出现两个钻井队共用一个井场的情况,且井间距不足50米,导致平板车进入井场时空间极为局促。
进入现场后,该队队长高鹏鹏很快发现了问题:若按原计划每日调配10辆平板车,车辆根本无法在狭小的井场里运转,只能在井场周边及附近道路排队等候进场。这不仅造成人员与车辆相互等待,致使搬家作业进度停滞,而且每辆车每日950元的路单费、运输费等成本依然照常支出。对此,井队干部迅速根据井场实际情况,科学测算人车匹配方案,将每日用车数量减至6辆。如此一来,单日成本直接减少3800元,以10天搬安工期计算,仅车辆费用就减少支出3.8万元。“通过优化调度,我们实现了‘车不等人、人不等车’,有效降低了车辆路单成本。”高鹏鹏介绍说。
而在“抱西瓜”,即节约工期方面,钻井队意识到井下故障不仅会延长作业周期,更是成本支出最大的“血口子”,严重时还会损害企业市场声誉。因此,在生产一线,经验丰富的队长只要听到钻台上传来司钻摘气门、活动钻具的声音,都会条件反射地第一时间走上钻台,快速了解地层及钻压、扭矩、泵压等几个关键参数的变化。“一旦转盘不旋转,就意味着进尺为0。井下异常发生也有黄金时间,必须处置在萌芽状态。”一名钻井队长说。
今年,克拉玛依钻井公司明确提出“把复杂事故降低10%”的目标,严守井筒“七条红线”。针对准噶尔盆地大规模开钻区块,公司聚焦“卡钻、套管损坏、井漏”等10余类风险,在单井开工前,组织骨干提前学习,推动井队从“被动应对故障”向“主动预防风险”转变。截至目前,凭借这种精细化管理模式,公司在准噶尔盆地腹部滴西区块同比提速41.71%,在西北缘八区提速36.30%,在玛51X区块提速19.92%,在西北缘446井区提速16.89%,在百31井区提速11.05%,实现了效率与效益的双提升。